胡偉星 張露月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發佈日期:2024-12-18
核心觀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客觀條件上均已具備良好的基礎,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新實踐的優勢,已形成“水治理+海綿城市+生態修復+休閒旅遊”的生態治理理念,並逐步培養和營造出“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頗具成效。
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合作區與澳門一衣帶水、自然環境同源,是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新空間和推動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當前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新起點。合作區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不僅體現出了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的充分運用,且在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新體制下,正呈現出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和融會貫通。
01
實事求是唯物論的橫琴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實事”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實情;“求是”是探索和遵循客觀的事物發展規律,在生態保護問題上尋求正確的道路和解決辦法。
合作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充分體現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總體佈局的基礎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橫琴規劃》)依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充分銜接《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等政策中的環保目標,注重與澳門之間的空間聯動和功能協調,提出在合作區構建“十字軸帶、三大片區”城市發展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橫琴規劃》根據橫琴島的自然特徵和生態環境特點,創造性地提出在總體城市設計上打造“北城南野、差異共生”的特色分區,其中“北城”以城市開發為主,將小橫琴山景觀系統融入城市功能。“南野”以保護性開發為主,城市建設融入大橫琴山生態景觀體系。
實事求是原則在合作區的實務工作中也被始終加以貫徹。比如,二井灣濕地公園占整個橫琴面積的約3%,是合作區重要生態系統優化的風向標和生態保護高地。根據橫琴濕地動植物環境的變化,如陸續觀測到歐亞水獺和黑臉琵鷺等重點保護動物的到來,合作區聯合澳門建設水鳥生態廊道,開展國家重點野生動物監測,並結合實際開展一系列以改善生態環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為標準對植被區、潮溝、灘塗和淺水區域的修復工作。合作區編制《廣東橫琴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總體規劃》,並根據《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充分遵循客觀規律,根據環境變化在生態修復工作中善於創新,建設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02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的橫琴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既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統一就是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準保護的關係。合作區作為澳門“1+4”產業佈局與橫琴“四新”產業的聯動發展的重要平臺,當前正處於城市發展明顯加快和產業活力明顯增強的高質量發展時期,高水準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橫琴規劃》對“北城南野、差異共生”的佈局同樣也體現了在合作區城市開發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在以城市開發為主的“北城”,將小橫琴山生態系統有機融入城市功能;在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南野”,又將城市功能融入大橫琴山生態系統,實現了城市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
《橫琴規劃》第五章分別從區域交通樞紐節點、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安全韌性城市和生態文明樣本城市四個大方向專門為建設琴澳智慧低碳共生新城市提供指引。特別是生態文明樣本城市的建設充分體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在新發展階段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的理論根基。例如,將合作區“四新”產業中旅遊、會展、金融、交通等產業發展與低碳環保相結合,聯合澳門建設和鏈接國際綠色項目,探索合作區特有的產業低碳發展模式和機制。2023年底發佈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碳中和試點示範建設總體規劃》還進一步明確了合作區作為碳中和試點示範區,結合合作區服務澳門、協同澳門和琴澳一體化三個層次的戰略定位,構建高端多元化的低碳產業體系,如提出發展高端電子等低碳製造產業。
在實務層面,合作區從蕉林綠野、農莊寥落到現在高樓林立,實現了城市發展質的飛躍。在建設過程中,生態海堤、海綿型建築和基礎設施建設均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統一。橫琴長期處於建設過程中,工地的排污問題一直備受重視。在2019年到2021年期間,合作區全面排查了在建工地及周邊區域,及時整治30個工地排汙和69個排口問題,為後續發展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城市排水河道、排澇渠、雨水調蓄區、雨水管網和泵站等工程建設中注重再生利用。比如,污水資源化利用和領先國內的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系統。在建築領域,發展裝配式建築,鼓勵發展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零碳建築。例如,合作區第一個大型琴澳民生融合項目——橫琴“澳門新街坊”以裝配式預製件的環保施工方式進行建造。自2024年5月1日起,合作區市政部門全面採用綠色電力,以實際行動進一步踐行“雙碳”目標。
03
以民為本生態文明建設的橫琴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生態保護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效結合起來。合作區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出發,堅持以民為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思想上,合作區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保護知識滲透至日常生活中,促進民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橫琴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能夠彌補澳門在生境和生態資源方面的不足,為民眾提供多元化瞭解和接觸自然的機會。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還能促進兩地的生態教育合作,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保護意識。比如,一年一度的“橫琴自然周”活動就充分體現了以民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根基。2024年,“橫琴自然周”的主題是“行動在琴澳,自然有力量”,強調以人為本的“親近自然,禮敬自然”理念,主張“人人都是自然的共創者”。自然周通過多元化的自然宣教活動和自然藝術活動促進民眾認識橫琴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特點,為兩地生態保護交流提供平臺。
在行動中,宣導民眾將生態文明所識所知運用到所行所做中,達到認識論與方法論邏輯統一,知行合一。在琴澳融合的背景下,2024年3月,橫琴自然周與廣東省愛鳥周和澳門綠化周聯動,聯合琴澳政府、琴澳兩地學生、家庭、新婚夫婦、居民及企業等各方力量,以多種方式促進民眾參與植樹造林、古樹保護、濕地和生境保護等活動;2024年4月,琴澳兩地的政府部門聯合舉辦有關橫琴環保教育資源的宣講會,向澳門教育界的代表們詳細介紹了橫琴的生態狀況以及相關的教育資源,並到合作區的生態環保教育場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交流活動;2024年5月,合作區在第二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期間成立了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伍,發動民眾參與垃圾分類志願活動。志願者們不僅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還通過實際行動示範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為創建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社區貢獻力量。2024年11月,合作區通過直播、邀請賽等形式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提升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合作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客觀條件上均已具備良好的基礎,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新實踐的優勢,已形成“水治理+海綿城市+生態修復+休閒旅遊”的生態治理理念,並逐步培養和營造出“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頗具成效。未來如何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繼續保持人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和良性循環,還須在實事求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辯證統一和以民為本理念的指引下,推進琴澳一體化,共同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