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門日報 發佈日期:2023-12-31
近日公佈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再一次明確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共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新家園的目標和要求,規劃內容全方位體現澳門關切。根據規劃,二○二四年至二○三五年期間琴澳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逐步發展完善,二○三五年在深合區生活居住和就業的澳門居民達到二十萬人。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胡偉星教授指出,在橫琴這樣一個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模式下,人心和民心相通非常重要,也有很長的路要走。澳門的歷史背景和“一國兩制”制度背景下,若在深合區過分強調澳門地方身份易造成社群隔離,對粵澳兩地民心的融合相通造成阻礙。
粵港澳大灣區身份名片
近兩年來,人們看到大灣區身份名片在媒體中頻頻出現,如由五位香港演藝明星所組成的“大灣區哥哥”演藝團體和“大灣仔的夜” 等綜藝產品,以及二○二三年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何超瓊的發言“有人說我是澳門人,有人說我是香港人,我會說我是大灣區人”,引起媒體熱議,發言不僅體現對“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也釋放出一種強烈的國家身份認同信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因此,“大灣區人”可被當作為一種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居民的身份認同概念,這樣的身份認同打破原有的城市本位地方身份認同模式,向選擇適合自己安居樂業空間的身份認同轉變,更加具有開放性且有包容性。而這樣的空間,是以國家安全和平統一為基礎前提。
樹立和強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青年大灣區身份認同
本文就深合區應如何結合當前發展,樹立和強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青年大灣區身份認同,從短期和長期的角度提出以下四點思考。
一是將大灣區身份名片與深合區文旅產業活動緊密結合,提升深合區青年大灣區居民身份認同感。深合區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體現粵澳兩地在跨境合作舉辦文化旅遊體育活動方面做積極的探索,活動吸引來自兩地的青年參與,引起廣泛關注。這樣的活動無疑是促進兩地青年交流溝通的優質平台,因此,可將大灣區居民身份名片與活動主題、吉祥物、文創商品等相結合,吸引青年關注。
二是重構深合區青年的國家身份認同和歷史文化認知。老一輩澳門居民對國家身份的認同感較強,冀結合深合區的一系列活動,或通過社會組織提供平台給老一輩人分享家國情懷,講述其與國家和家鄉的故事,促使青年對自己的國家身份進行思考,凝聚共同記憶,塑造大灣區命運共同體意識,從而講好青年一代的灣區故事。當前在深合區的社區和澳門社會組織駐橫琴辦事處已經計劃或開展一些講好澳門橫琴故事的活動,積極調動兩地長者參與其中,兩地長者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和諧融洽,但該類活動青年的參與度不足。
三是求同存異,促進互相尊重包容。粵澳兩地各個城市雖然文化和民俗類似,但也各具特色。應注意在構建大灣區身份認同的同時,不代表要完全拋棄原有的文化特徵和生活習慣。所以應當利用各種形式促進深合區青年交流各地的文化和習俗,溝通不同地區特有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如可利用新媒體、情景劇場、脫口秀等青年易於接受的形式,以較為輕鬆的方式表現兩地思維和工作方式的異同,使青年產生共鳴感,提升深合區青年的包容意識,在拓寬視野的同時提升自我認識。
四是從長遠來看,就深合區而言,過度強調澳門人地方身份不利於未來長久的融合共建共享,易造成身份政治、身份階層不平等和社群隔離等社會問題,應謹慎考慮或避免在深合區不恰當使用具有身份特權特徵的舉措和措辭。當前,二○二三年底重磅發佈的橫琴 “規劃”提出關於未来十二年深合區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以及全方位體現澳門關切的理念,目的是為吸引澳門居民前來深合區創業就業居住,消除澳門居民對未知環境的不確定感,鼓勵澳門居民與深合區的交流適應而考量,因此設置與澳門生活習慣配套的基礎設施在當前的過渡階段是很有必要的。“澳門新街坊”項目建成後社區建設和配套设施充分考慮澳門居民的需求,有圍墻的小區形式已具有天然的地理隔絕特徵。此外,在深合區設立與澳門教育制度趨同的學校,初衷是共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新家園,從而促進琴澳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無論是何種性質辦學,都應充分聽取琴澳兩地居民的意見,根據澳門居民和橫琴常住居民的實際需求和教育規劃來進行招生規則的制訂,而不是從身份角度限定招生範圍,容易導致一些教育需求與澳门子弟学校課程體系一致的橫琴常住居民因身份問題無法入讀所居住社區就近學校的情況。建議在社區文化建設和居民教育等社會服務方面循序漸進,注重在深合區工作生活的人才、澳門居民、居住在深合區的在澳門工作的內地勞務人員等各類居民中避免因強調澳門身份、內地身份、橫琴戶籍和非戶籍或城鄉二元身份而衝突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另外,倡導在深合區青年、青少年和兒童群體中不過度強調地方身份,將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認同和身份認同的構建趨向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大灣區人”身份認同理念,塑造國家新發展格局下大灣區共同體意識。
小結
二○二○年十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上曾提到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近期深合區利好政策文件中處處凸顯澳門關懷,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已為澳琴兩地社會融合提供優質的政策基礎,而自下而上的人心和民心融合不是短期內就能達成的,還需在一朝一夕的日常生活細節和社會治理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反思。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12/31/content_1725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