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文/圖作者: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發佈日期:2025-03-04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公佈。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6年過去了,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的成果?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方面發揮排頭兵作用?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澳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胡偉星教授。

談融合: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準則

廣州日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胡偉星: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高地,具有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體系的獨特優勢,是國內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體系連接最緊密的地方。

粵港澳大灣區以制度型開放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投資、貿易、金融等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結合“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河套方案”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以點帶面,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繼續成為我國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高地。

廣州日報:在您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國際一流灣區,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胡偉星: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深度融入優質“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不斷推動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在各個民生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不僅極大地便利了粵港澳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往來,更讓粵港澳大灣區煙火氣十足,“大灣區一家親”正逐步成為現實,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越來越像“一座城”。

第一,要繼續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準則。粵港澳大灣區有著良好的經濟基礎、完備且發達的產業基礎、開放和融合的制度環境,在制度集成創新方面應該成為國內制度開放與創新的引領者。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準則,會讓粵港澳大灣區真正成為國際化的一流灣區。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要進一步提速。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和成效,但距離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接下來,粵港澳三地要聚焦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重大合作平臺等規則銜接重點領域,促進要素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要把“我的優勢”變成“你的資源”,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

談發展:吸引更多優質要素資源彙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廣州日報:您長期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區域一體化發展。如今,橫琴開發如火如荼,“澳門+橫琴”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突破。在您看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如何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胡偉星:這些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如火如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全國率先實施“分線管理”,啟用“澳門新街坊”民生工程,全方位推進與澳門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數據顯示,在合作區就業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呈現穩步增加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澳門人和澳門企業來到這裏,將這片土地當成了生活轉場、事業拓展的新空間。

我覺得,接下來還要繼續加強兩地的民生基礎設施融合,要實施更多吸引澳門居民特別是澳門青年到橫琴就業居住的務實舉措,力爭實現合作區從“宜居宜業”到“樂居樂業”,成為澳門居民人人嚮往的“桃花源”。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區要加緊落實“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要繼續發揮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內聯外通”的獨特作用,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國際人才、國際先進技術等優質要素資源彙聚合作區。

我認為,尤其要促進“軟聯通”。現在合作區的商事活動歸澳門管,但屬地功能還是由珠海管理。在開展經濟、商事活動時,是把澳門的規則套到橫琴,還是讓橫琴的規則對標澳門,又或獨創一套規則?這就需要做好“軟聯通”。

談人才:利用橫琴創造出新“制度空間”

廣州日報:澳門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發揮作用?如何吸引高端人才來澳門發展?

胡偉星:中央明確提出要著力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對澳門來說,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過去幾年,粵港澳大灣區的飛速發展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了機遇。

對澳門來說,最大的制約是人才,澳門現在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澳大、澳門科技大學培養了很多人才,但要適應澳門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的定位,光靠澳門的大學培養人才還達不到要求。所以,澳門必須吸引外地人才,尤其是國際人才,來為澳門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

我之前不止一次表示,澳門人才政策可以再大膽一些,再開放一些。澳門現在有60多萬人,從面積上來看,還沒有上海浦東機場大。只有適當擴容,把人口規模做大,新的產業才能做起來。所以,特區政府要制定一個澳門長遠的人口規劃和人才政策,必須把澳門人口拓展到150萬或者200萬人以上才行。擴容就一定要考慮如何利用好橫琴,以“澳門+橫琴”的思維來考慮未來發展,使琴澳高度一體化發展。

澳門要發展好中央要求的四大新興產業。現有的單一產業結構吸引不來人才,也無法實現人口擴容的目標。當然,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前途在橫琴,一定要做好琴澳一體化發展這篇文章,利用橫琴創造出新的“制度空間”,打造一個大灣區西岸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地。對於澳門特區政府來說,最希望的莫過於人才能在“9+2”城市群之間流動起來。

有心有得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深度融入優質“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不斷推動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在各個民生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不僅極大地便利了粵港澳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往來,更讓粵港澳大灣區煙火氣十足,“大灣區一家親”正逐步成為現實。

粵港澳三地要聚焦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重大合作平臺等規則銜接重點領域,促進要素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要將“我的優勢”變成“你的資源”,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

澳門必須吸引外地人才,尤其是國際人才,來為澳門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澳門人才政策可以再大膽一些,再開放一些。澳門現在有60多萬人,從面積上來看,還沒有上海浦東機場大。只有適當擴容,把人口規模做大,新的產業才能做起來。

原文鏈接: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5-03/04/content_871_880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