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日期:2023-11-20

2023年11月20日,南方日報採訪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胡偉星教授等大灣區三地專家學者共話新階段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粵港澳貿易和投資全面便利化,圍繞焦點議題展開探討,為新階段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南方日報: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如何落實總書記“一點兩地”的全新戰略定位?
胡偉星:“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在很多地方要有新突破,能夠給全國發揮排頭兵作用、示範作用、引領作用。一是要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二是互聯互通要有大發展,三是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正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我國更好地走向世界,實現高水準對外開放。
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定要高瞻遠矚,通過新的制度、新的體制機制來再造活力。回想過去20多年中國加入WTO後的進程,由於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與動力,我國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局面。現在,隨著國際形勢變化,我們又到了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到了新的發展臨界點,需要粵港澳大灣區在體制機制上再有創新突破,用更好的制度再度吸引優質外資、打造優勢產業,實現高水準對外開放,助力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持續發揮支撐乃至引領作用。

南方日報:粵港澳三地應如何推進多種要素之間互聯互通,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
胡偉星: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與國內其他區域合作不同,京津冀、長三角等地的區域合作不涉及“一國兩制”,主要靠行政協調,是“協同發展”,而大灣區是“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比協同發展更複雜,不僅需要行政協調、產業協同、設施互通等,還牽涉到規則銜接、社會融合、文化認同等。
從“硬”聯通看,大灣區做得非常好,交通網絡、資訊網絡建設發達完善,“一小時生活圈”加快成形。從“軟”聯通看,大灣區的發展,最根本的是實現資源要素在全灣區無障礙地自由流動,推進地區間的全方位開放,目前已經有了顯著成效。三地政策連接力度大,這種軟連接有利於優惠政策出臺,使民眾生活更方便。
下一步,制度創新、規則銜接是難點,需要加速突破。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真正形成合力,把規則銜接深層次的底層邏輯打通。同時,服務業領域的開放也需要繼續加快。

南方日報:今年是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簽署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二十周年。那麼下一步,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如何制定和更新自由貿易協定的標準,同步並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
胡偉星:我認為要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勢必要推動三地自貿區融合發展,現在推進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一方面,我們可以沿著過去對外開放的步伐和CEPA所安排的路徑去穩步推進,這是水到渠成的做法。在貨物貿易上,大灣區內部已經實現自由化了;但在服務貿易上,我們仍有障礙,需要進一步消除這些壁壘。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探索在橫琴、前海、南沙先行先試、以點帶面。通過“點”的深化開放與制度創新,帶動“面”的發展,將成功經驗複製推廣到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
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標國際最新最高自由貿易協定的標準。只有這樣,大灣區的制度安排在數年甚至十年後也不會落伍,甚至能夠持續對區域合作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
原文鏈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dwq/2023/11-20/10114880.shtml